杜牧《河湟》元载相公曾借箸赏析-唐代关于国家兴亡的古诗

首页 > 名篇赏析 > 时间:2022-08-26 22:09 来源:李白诗歌网 作者:杜牧

【原文】

河湟

杜牧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皆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杜牧《河湟》元载相公曾借箸赏析-唐代关于国家兴亡的古诗

【赏析】

唐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吐蕃乘机侵略河湟一带,对唐王朝造成极大的威胁,当地人民也长期遭受奴役。具有忧国忧民热情与经邦济世抱负的杜牧,对于吐蕃统治者侵占的河湟地区,一直很关心。这首诗是杜牧的感时之作,表达了关怀国家命运,要求收复失地的愿望。诗在艺术上的成就首先是精于用典。第一句用张良借箸代筹事,第三句用晁错被斩事,第四句用黄帝乘龙事,其意都是对河湟没有收复表示叹惜;第五、六句用苏武牧羊事,对沦陷区人民的白发丹心表示赞许。这样使得全诗典雅凝重,别有风韵。其次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分承对比的方法。第三句承第一句,第四句承第二句,分咏和合咏结合,显得跌宕有致俊爽不群,在结构上更紧凑。再次是用对比手法。一是将当时朝廷统治者和前朝宪宗李纯、宰相元载加以比较,暗寓当时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二以君臣们收复失地的愿望与结果的反差对比;三是将统治者沉溺于来自河湟的凉州歌舞,与沦陷地区百姓的艰难处境及其坚贞的爱国之心对比,暗寓统治者的不思进取;四是以艰难百姓与富贵闲人对比。通体不着一字议论,然一褒一贬,爱憎分明。其缺陷在于首句过于质朴,缺乏文采,故后人不甚赞赏。

杜牧《河湟》元载相公曾借箸赏析-唐代关于国家兴亡的古诗

【作者名片】

杜牧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第进士,复举贤良方正。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擢监察御史,移疾分司东都,累迁左补阙,史馆修撰。历黄、池、睦三州刺史,入为司勋员外郎,常兼史职。致吏部,复乞为湖州刺史。逾年,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龌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从兄悰,更历将相,而牧困踬不自振,颇怏怏不平。卒年五十。自为墓志,悉取所为文章焚之。其甥裴廷翰,辑《樊川集》二十卷,外集一卷,今存。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太和初,礼部侍郎崔郾试进士东都,公卿咸祖道长乐。有吴武陵者,最后至,谓郾曰:“君方为天子求奇材,敢献所益。”因出袖中书,搢笏郾,郾读之,乃杜牧《阿房宫赋》,辞意警拔,而武陵音吐鸿畅,坐客大惊。武陵请曰:“牧方试有司,请以第一人处之!”郾谢已得其人。至第五,郾未对,武陵勃然曰:“不尔,宜以赋见还!”郾曰:“如教!”牧果异等。牧为御史分务洛阳,时李司徒厚罢镇闲居,声伎豪侈,洛中名士咸谒之。李高会朝客,以杜持宪,不敢邀致。杜遣座客达意,愿预斯会。李不得已邀之。杜独坐南向,瞪目注视,引满三卮,问李云:“闻有紫云者,孰是?”李指之,杜凝睇良久,曰:“名不虚得,宜以见惠!”李俯而笑,诸妓亦回首破颜。杜又自饮三爵,朗吟而起曰:“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忽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意气闲逸,旁若无人。牧不拘细行,故诗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牧佐宣城幕,游湖州,刺史崔君张水戏,使州人毕观,令牧闲行,阅奇丽。得垂髫者,十余岁。后十四年,牧刺湖州,其女已嫁生子矣。乃怅而为诗曰:“自是寻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文章标题:杜牧《河湟》元载相公曾借箸赏析-唐代关于国家兴亡的古诗

链接地址:/shangxi/34685.html

上一篇:杜牧《今皇帝陛下一诏征兵不日功集河湟诸郡次第归降臣获睹圣功辄献歌咏》赏析-唐代关于国家兴亡的古诗

下一篇:杜牧《奉和白相公圣德和平致兹休运岁终功就合咏盛明呈上三相公长句四韵》赏析-唐代关于国家兴亡的古诗